房天下 >资讯中心 > 项目 > 正文

半世纪前合肥“回迁房”如今成为保护建筑

房天下综合整理  2017-05-15 09:18

[摘要] 63岁的王保荣,在合肥有“两套房”。一套是从1984年起居住至今的平房,一套是1961年老家搬迁后的券顶民居。

据安徽商报报道 63岁的王保荣,在合肥有“两套房”。一套是从1984年起居住至今的平房,一套是1961年老家搬迁后的券顶民居。两套房前后隔了不到20米,半个世纪过去了,周边的房子变了一款又一款、邻居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王保荣还是守着老房子至今,这是故土难离的情愫。2017年春,他家的券顶民居成为合肥市第二批保护性建筑。相比半个多世纪前,村民组的25户,而今这样的民居只有三四户了。

苏联设计的民居

1960年春,王保荣一家成了“回迁户”,世代居住的家园成为中科院在合肥规划建设的“科学岛”。“‘科学岛’当时就邀请了苏联专家进行整体设计,我们‘回迁户’的房子也一并由苏联设计了。”

新家离科学岛不远,西北方约5公里的三十岗乡东瞿村是王保荣此后近60年扎根的地方。“回迁房”在1961年冬建设完毕,次年3月,8岁的王保荣和原先在科学岛的近20户居民回迁于此。

屋顶好比大凉床

“住的又舒服又安心。”时至今日,王保荣深刻记得当年的感受。

屋内面积虽然不算大,“每间房就十几二十平方米,一户两间,也就是40平方米左右,的时候,住了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一共6个人。”

屋内是白灰粉过的墙面、露土地面,没有门厅、厨房卧室等区隔,卫生间也还是要在屋外搭棚子。

但相比原先草顶土墙的房子,红砖、水泥砂浆砌起来的新房子显得很牢靠,“刮风下雨再也不用担心了。”

新家虽建在农田之上,但和周边小朱郢、谭岗集两个生产队也就隔着一两百米远。“这个房子还特别凉快,夏天一到晚上,周边的村民都跑来我家乘凉,晚上睡在屋顶,一幢屋顶睡几十个人。”

王保荣也从这个小屋逐渐成长,后来成为东瞿村村委会主任,直到2014年退休。

拱桥形特殊房顶

平房、平顶,从外观看,它和六七十年代常见的红砖房没啥区别;但推开吱呀呀的木门,抬头一看,只见房顶好像拱桥的造型,“券顶民居,说的就是这个顶。”

为何要在平房上做出这种造型?“这和特殊的年代有关。”王保荣说,六十年代资源紧张、尤其木材,为了节省木料,施工时就先用木板钉出来一个船形的造型,翻过来底朝上就是这种券顶,“然后在上面铺10公分厚煤灰、省下了木料;再砌红砖,最后浇筑约5公分厚的水泥砂浆。”

这种红砖房不仅新潮,且工艺先进,“当时算是很高级的房子了。”这么多年过去了,王保荣也就给房子维修过两次,“主要就是房顶有点漏水。”

因为房屋而定的村名

“那时,我们当地人就叫这种房子为平房。”随着不断有人迁入和房屋的新建,王保荣所在的生产队出现了越来越多类似的房子,后来索性取名:东瞿村平房组生产队。“一幢房子有5户、每户两间房,时有25户。”他曾统计,在三十岗村及目前的大杨镇,全部共有六处券顶民居的聚集地,包括谢岗村、陈龙村、风景村,全部超过100户。

如今,村里也只剩下三四户,都成了危房。“基本被村民自己改造了。”

王保荣1984年搬出了券顶民居,就在距离不到20米远,新盖了房子,父母则一直住到1992年;此后,就成了家中的仓库,“放点农具、家居。”

后期,房屋将根据三十岗乡整体发展规划决定下一步的去留,“无论如何都体现了合肥一个时期的民居建筑形态。”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